【交付方式】 即时更新(3个工作日内) Email电子版
【订购电话】 13590156548
【报告格式】 电子版(PDF)
【QQ 咨询】 1977505100
磷酸铁锂是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化学式为LiFePO4(简称LFP [3] ),主要用于各种锂离子电池。 自1996年日本的NTT首次揭露AyMPO4(A为碱金属,M为CoFe两者之组合:LiFeCoPO4)的橄榄石结构的锂电池正极材料之后, 199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John. B. Goodenough等研究群,也接着报导了LiFePO4的可逆性地迁入脱出锂的特性。
美国与日本不约而同地发表橄榄石结构(LiMPO4), 使得该材料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引起广泛的研究和迅速的发展。与传统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尖晶石结构的LiMn2O4和层状结构的LiCoO2相比,LiMPO4的原物料来源更广泛、价格更低廉且无环境污染。
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之一,在安全性、循环寿命、生产成本等综合指标上相比三元材料具有相对优势。在其商用化以来,应用到包括汽车、船舶、储能在内的诸多领域,成为现阶段最具发展潜互的正极材料之一。
一、正极材料各有千秋,磷酸铁锂安全可靠
能够可逆循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以及钴酸锂的一系列三元衍生体。由于钴酸锂的压实密度远超其他种类,大规模使用在对价格并不敏感的消费电子领域,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而锰酸锂由于电化学性能较为平庸,但是价格低廉,使用在对价格较为敏感的领域,如两轮电单车;磷酸铁锂以及三元材料则是动力电池的最佳选择,应用于汽车、船只等对性能、安全性、成本综合考虑的领域。磷酸铁锂相对其他种类具备安全性、成本、循环寿命的较大优势,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良好选择。
二、能量密度避色三元,磷酸铁锂占有率受到挤压
新能源汽车发展之初,由于考虑到排放以及燃油经济性,政策向商用车倾斜,而磷酸铁锂的安全性、循环寿命等优势让其迅速成为锂电池正极的最佳选择,市占率遥遥领先同类的锰酸锂和钛酸锂;随着2017年政策将能量密度纳入考核要求并与补贴系数直接挂钩,同时三元材料获得了长足进步,市场份额开始逐步向三元转移;另外,随着商用车的普及率提升,后续需求已然有限,相反乘用车基数较大,发展潜力更足,磷酸铁锂的市场空间也相应受到限制,三元材料进入黄金发展期并呈现出挤出效应。
整体来看,磷酸铁锂市场占比逐年提升,与三元材料形成“双龙戏珠”的竞争局面,2020年,供需两端均高速增长,带动磷酸铁锂产品价格高位上涨,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未来将和三元材料持续竞争,保持其行业主导地位,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第一章 磷酸铁锂相关介绍
1.1 锂电池正极材料相关概念
1.1.1 锂电关键材料成本构成
1.1.2 锂电正极材料主要类型
1.1.3 锂电正极材料技术路线
1.1.4 锂电正极材料行业特征
1.1.5 锂电正极材料产业链
1.2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
1.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1.2.2 锂离子电池主要类型
1.2.3 各类锂离子电池特性对比
1.2.4 锂离子电池产业链图谱
1.3 磷酸铁锂产业链及制备工艺介绍
1.3.1 磷酸铁锂上下游产业链
1.3.2 磷酸铁锂产业链发展现状
1.3.3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概念
1.3.4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工艺
1.3.5 企业制备磷酸铁锂工艺对比
1.3.6 磷酸铁锂电池组成与原理
第二章 全球磷酸铁锂发展浅析
2.1 全球磷酸铁锂矿产资源分析
2.1.1 全球锂资源储量分布
2.1.2 全球锂资源竞争格局
2.1.3 全球锂矿产量状况
2.1.4 全球锂矿产能分析
2.1.5 全球锂的需求结构
2.1.6 全球锂供需格局预测
2.1.7 全球磷矿石供给状况
2.2 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现状
2.2.1 全球锂离子电池行业政策
2.2.2 全球锂离子电池装机量
2.2.3 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
2.2.4 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
2.2.5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品结构
2.2.6 全球锂离子电池专利诉讼
2.2.7 日本锂离子电池产量分析
2.2.8 韩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
2.2.9 欧盟锂离子电池产业政策
2.2.10 全球储能锂电池需求预测
2.3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运行分析
2.3.1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规模
2.3.2 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
2.3.3 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
2.3.4 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2.3.5 全球动力电池竞争格局
2.3.6 全球动力电池需求结构
2.3.7 全球动力电池投资规模
2.4 全球磷酸铁锂电池市场分析
2.4.1 全球锂电正极材料发展
2.4.2 全球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
2.4.3 全球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
2.4.4 磷酸铁锂电池企业出货量
2.4.5 各国磷酸铁锂电池竞争
2.4.6 韩国磷酸铁锂电池发展
2.4.7 特斯拉搭载磷酸铁锂电池
2.4.8 磷酸铁锂电池布局态势
2.4.9 磷酸铁锂电池车企配套
第三章 2016-2021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发展状况
3.1 锂电池矿产资源
3.1.1 国内锂资源产能状况
3.1.2 国内锂资源区域分布
3.1.3 企业锂资源布局状况
3.1.4 锂矿提锂技术现状
3.1.5 国内盐湖产能状况
3.1.6 盐湖提锂技术路线
3.2 锂电池正极材料
3.2.1 锂电关键材料出货规模
3.2.2 锂电材料价格影响分析
3.2.3 锂电正极材料发展阶段
3.2.4 锂电正极材料产能分析
3.2.5 锂电正极材料产量分析
3.2.6 锂电正极材料出货量
3.2.7 锂电正极材料市场规模
3.2.8 锂电正极材料市场结构
3.2.9 锂电正极材料细分市场
3.2.10 锂电正极材料竞争格局
3.2.11 锂电正极材料技术发展
3.3 锂离子电池
3.3.1 锂电池产业链供需现状
3.3.2 锂离子电池产量分析
3.3.3 锂离子电池市场出货量
3.3.4 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
3.3.5 锂离子电池进出口规模
3.3.6 锂离子电池产业区域结构
3.3.7 锂离子电池市场竞争格局
3.3.8 锂离子电池创新进展情况
3.3.9 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展望
3.4 锂电池应用领域
3.4.1 锂离子电池应用市场结构
3.4.2 锂离子电池主要应用领域
3.4.3 锂离子电池应用市场特点
3.4.4 电动工具领域应用现状
3.4.5 3C锂电池领域应用趋势
3.5 动力电池领域
3.5.1 动力电池产业链
3.5.2 动力电池企业产能
3.5.3 动力电池产量分析
3.5.4 动力电池装车量
3.5.5 动力电池市场规模
3.5.6 动力电池竞争格局
3.5.7 动力电池需求规模
3.5.8 动力电池应用现状
3.5.9 动力锂电池应用前景
第四章 2016-2021年中国磷酸铁锂原材料供需状况分析
4.1 磷化工
4.1.1 磷化工产业链结构
4.1.2 磷化工品价格状况
4.1.3 企业布局磷酸铁锂
4.1.4 磷化工企业布局优势
4.1.5 磷化工重点公司分析
4.1.6 磷化工需求规模预测
4.2 磷矿石
4.2.1 磷矿资源的保护政策
4.2.2 磷矿石资源储量状况
4.2.3 磷矿石供给规模分析
4.2.4 磷矿石产量区域分布
4.2.5 磷矿石需求规模分析
4.2.6 企业磷矿产能利用率
4.2.7 磷矿石供需状况分析
4.3 黄磷
4.3.1 黄磷生产工艺流程
4.3.2 黄磷供给规模分析
4.3.3 黄磷需求规模分析
4.3.4 黄磷市场价格走势
4.3.5 黄磷市场供需现状
4.4 磷酸
4.4.1 磷酸产业链构成
4.4.2 磷酸制备工艺对比
4.4.3 磷酸产能状况分析
4.4.4 磷酸需求结构分析
4.4.5 磷酸铁锂对磷酸需求
4.4.6 磷酸锂制备磷酸铁锂
4.5 磷酸一铵
4.5.1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供需状况
4.5.2 工业级磷酸一铵制备工艺
4.5.3 工业级磷酸一铵产能情况
4.5.4 工业级磷酸一铵需求结构
4.5.5 工业级磷酸一铵供需状况
4.6 磷酸铁
4.6.1 磷酸铁锂的铁源
4.6.2 磷酸铁成本对比
4.6.3 磷酸铁产能分析
4.6.4 磷酸铁产品价格
4.6.5 磷酸铁供需状况
4.6.6 磷酸铁供应商分析
4.6.7 企业布局磷酸铁
4.7 碳酸锂
4.7.1 碳酸锂产能分析
4.7.2 碳酸锂供需现状
4.7.3 碳酸锂价格走势
4.7.4 碳酸锂价格影响
4.7.5 碳酸锂竞争格局
4.7.6 碳酸锂制备磷酸铁锂
第五章 2016-2021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发展深度分析
5.1 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发展综述
5.1.1 磷酸铁锂材料发展优势
5.1.2 磷酸铁锂材料驱动因素
5.1.3 磷酸铁锂材料产能分析
5.1.4 磷酸铁锂材料产量状况
5.1.5 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
5.1.6 磷酸铁锂材料价格走势
5.1.7 磷酸铁锂材料供需现状
5.1.8 磷酸铁锂材料发展问题
5.2 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材料对比分析
5.2.1 锂电正极材料技术选择逻辑
5.2.2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性能对比
5.2.3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成本对比
5.2.4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市场对比
5.2.5 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价格对比
5.3 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竞争状况
5.3.1 市场集中度分析
5.3.2 市场参与主体
5.3.3 企业核心竞争力
5.3.4 磷酸铁锂企业扩产
5.3.5 电池企业布局动态
5.3.6 化工企业布局现状
5.3.7 化工企业布局优势
5.4 中国磷酸锰铁锂材料发展分析
5.4.1 磷酸锰铁锂性能特征
5.4.2 磷酸锰铁锂制备工艺
5.4.3 磷酸锰铁锂原材料用量
5.4.4 磷酸锰铁锂产业化进程
5.4.5 磷酸锰铁锂技术储备
5.4.6 磷酸锰铁锂技术趋势
第六章 2016-2021年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行业发展综述
6.1 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行业政策解析
6.1.1 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6.1.2 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政策
6.1.3 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政策
6.1.4 磷酸铁锂政策及标准规范
6.1.5 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汇总
6.1.6 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6.2 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市场运行分析
6.2.1 磷酸铁锂电池发展历程
6.2.2 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构成
6.2.3 磷酸铁锂电池优势分析
6.2.4 磷酸铁锂电池产量状况
6.2.5 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
6.2.6 磷酸铁锂电池回潮原因
6.2.7 企业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
6.3 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对比分析
6.3.1 磷酸铁锂和三元技术路线之争
6.3.2 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性能对比
6.3.3 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包技术
6.3.4 磷酸铁锂电池反超三元电池
6.3.5 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应用领域
6.4 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市场竞争状况
6.4.1 磷酸铁锂电池竞争格局
6.4.2 车企搭载磷酸铁锂动态
6.4.3 车企磷酸铁锂电池需求
6.4.4 蔚来发布三元铁锂电池
6.4.5 比亚迪推出刀片电池
6.4.6 国轩高科预锂化技术
6.5 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回收产业分析
6.5.1 磷酸铁锂电池回收背景及意义
6.5.2 磷酸铁锂材料回收利用技术
6.5.3 磷酸铁锂电池回收技术分析
6.5.4 磷酸铁锂电池回收产业展望
第七章 中国磷酸铁锂电池应用领域发展分析
7.1 磷酸铁锂电池应用领域发展概况
7.1.1 磷酸铁锂主要应用领域
7.1.2 磷酸铁锂电池应用现状
7.1.3 磷酸铁锂电池应用展望
7.1.4 电动船舶领域应用状况
7.2 新能源汽车领域
7.2.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7.2.2 新能源汽车成本构成
7.2.3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析
7.2.4 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发展
7.2.5 磷酸铁锂技术应用现状
7.2.6 磷酸铁锂乘用车车型数量
7.2.7 磷酸铁锂电池乘用车装机
7.2.8 磷酸铁锂乘用车竞争态势
7.2.9 磷酸铁锂在乘用车中的应用
7.2.10 磷酸铁锂在商用车中的应用
7.3 储能领域
7.3.1 储能技术主要类型
7.3.2 储能市场装机规模
7.3.3 储能锂电池需求规模
7.3.4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应用优势
7.3.5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应用现状
7.3.6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应用前景
7.3.7 磷酸铁锂储能电池市场趋势
7.3.8 磷酸铁锂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7.4 5G通信领域
7.4.1 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招标
7.4.2 在5G通信领域的应用规模
7.4.3 在5G通信领域的应用优势
7.4.4 在5G通信领域的需求前景
7.4.5 在5G通信领域的应用趋势
第八章 中国磷酸铁锂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8.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1.1 企业发展概况
8.1.2 磷酸铁锂材料布局
8.1.3 磷酸铁锂电池布局
8.1.4 经营效益分析
8.1.5 业务经营分析
8.1.6 财务状况分析
8.2 湖南裕能新能源电池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2.1 企业发展概况
8.2.2 企业上市动态
8.2.3 经营效益分析
8.2.4 业务经营分析
8.2.5 财务状况分析
8.2.6 核心竞争力分析
8.3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3.1 企业发展概况
8.3.2 经营效益分析
8.3.3 业务经营分析
8.3.4 财务状况分析
8.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8.3.6 公司发展战略
8.4 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4.1 企业发展概况
8.4.2 磷酸铁锂业务布局
8.4.3 经营效益分析
8.4.4 业务经营分析
8.4.5 财务状况分析
8.4.6 核心竞争力分析
8.5 贝特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5.1 企业发展概况
8.5.2 经营效益分析
8.5.3 业务经营分析
8.5.4 财务状况分析
8.5.5 核心竞争力分析
8.5.6 公司发展战略
8.6 厦门厦钨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8.6.1 企业发展概况
8.6.2 磷酸铁锂业务布局
8.6.3 经营效益分析
8.6.4 业务经营分析
8.6.5 财务状况分析
8.6.6 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九章 中国磷酸铁锂市场分析
9.1 锂电池
9.1.1 锂电池产业链投资现状
9.1.2 锂电池产业链投资合作
9.1.3 企业跨界投资锂电产业
9.1.4 锂电材料扩产项目汇总
9.1.5 锂电正极材料进入壁垒
9.1.6 锂电正极材料投资评级
9.2 动力电池
9.2.1 动力电池投资态势
9.2.2 动力电池融资现状
9.2.3 动力电池技术投资
9.2.4 动力电池投资策略
9.2.5 动力电池投资评级
9.3 磷酸铁锂材料
9.3.1 磷酸铁锂材料投资时点
9.3.2 磷酸铁锂材料投资现状
9.3.3 磷酸铁锂材料投资热度
9.3.4 上市公司磷酸铁锂投资
9.3.5 企业跨界投资磷酸铁锂
9.3.6 磷酸铁锂材料投资策略
9.3.7 磷酸铁锂一体化投资方向
9.4 磷酸铁锂电池
9.4.1 磷酸铁锂电池投资优势
9.4.2 磷酸铁锂电池投资逻辑
9.4.3 磷酸铁锂电池区域投资
9.4.4 磷酸铁锂电池战略合作
9.4.5 磷酸铁锂市场投资前景
9.4.6 磷酸铁锂电池投资壁垒
9.4.7 磷酸铁锂电池投资风险
第十章 2022-2028年中国磷酸铁锂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0.1 中国磷酸铁锂产业链技术趋势分析
10.1.1 动力电池技术研发方向
10.1.2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趋势
10.1.3 动力电池技术“混搭”趋势
10.1.4 磷酸铁锂电池核心专利
10.1.5 三元和磷酸铁锂技术趋势
10.1.6 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趋势
10.2 中国磷酸铁锂材料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0.2.1 磷酸铁锂材料发展机遇
10.2.2 磷酸铁锂材料供需预测
10.2.3 磷酸铁锂材料需求前景
10.2.4 磷酸铁锂材料大宗化趋势
10.3 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0.3.1 磷酸铁锂电池需求预测
10.3.2 磷酸铁锂电池发展前景
10.3.3 磷酸铁锂电池市场空间
10.3.4 磷酸铁锂电池发展趋势
10.3.5 磷酸铁锂电池竞争趋势
10.4 2022-2028年中国磷酸铁锂产业链预测分析
10.4.1 2022-2028年中国磷酸铁锂产业链影响因素分析
10.4.2 2022-2028年中国磷酸铁锂材料出货量预测
10.4.3 2022-2028年中国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预测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
报告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包括但不限于:-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SWOT分析法- PEST分析法- 图表分析法- 比较与归纳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 预测分析法- 风险分析法……报告运用和涉及的行业研究理论包括但不限于:- 产业链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进入壁垒理论- 产业风险理论- 投资价值理论……数据来源报告统计数据主要来自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海关总署、行业协会、工信部数据等有关部门和第三方数据库;部分数据来自业内企业、专家、资深从业人员交流访谈;消费者偏好数据来自问卷调查统计与抽样统计;公开信息资料来自有相关部门网站、期刊文献网站、科研院所与高校文献;其他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联合国相关统计网站、海外国家统计局与相关部门网站、其他国内外同业机构公开发布资料、国外统计机构与民间组织等等。
报告研究基于研究团队收集到的大量一手和二手信息,研究过程综合考虑行业各种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环境、产业政策、历史数据、行业现状、竞争格局、技术革新、市场风险、行业壁垒、机遇以及挑战等。
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供给端、需求端、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渠道、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细分数据、进出口及市场需求特征等,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客观预测。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清洗、加工和分析的内控体系,分析师采集信息后,需严格按照公司评估方法论和信息规范的要求,并结合自身专业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终通过综合统计、分析测算得相关产业研究成果。